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曾用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主管: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ISSN:2096-8531
CN:23-1609/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41236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_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书(3)

来源: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少数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难性与差别性 (二) 从“三类教育”并存转向国民教育统和 第二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蒙古族民族教育实态及教材使用 一、晚

        (一) 少数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难性与差别性

        (二) 从“三类教育”并存转向国民教育统和

第二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蒙古族民族教育实态及教材使用

    一、晚清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教育的要求与形态

        (一) 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语言教育

        (二) 晚清黑龙江蒙古族教育的教科书实态

    二、民国前期黑龙江蒙古族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实态

        (一) 公立蒙旗初等、高等小学堂课程与教材使用分析

        (二) 公立蒙旗中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使用分析

        (三) 私立蒙文学校的课程及教材使用

第三节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开发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民族教育相关条例分析

        (一) 民族文化课程方面

        (二) 教育政策扶持力度

    二、鄂伦春族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发展调查

        (一) 鄂伦春民族学校概况

        (二) 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及校本教材应用分析

        (三) 现实与困境

    三、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发展现状

        (一) 赫哲族民族学校概况

        (二) 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及校本教材应用现状

        (三) 现实与困境

第四节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教材问题与对策解析

    一、现状与成绩

    二、存在问题

        (一) 政策法规不健全

        (二) 民族文化课程缺乏评价标准

        (三) 配套校本教材编写及使用存在不足

        (四) 民族文化课程陷入文化窘境

        (五) 民族文化资源缺乏共享

    三、对策研究

        (一) 各地要尽快制定《民族文化课程实施纲要》

        (二) 加强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三) 科学设计民族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四) 建设适应民族文化课教学的教师队伍

第六章 理论阐释

第一节 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教材实践关系演绎

    一、黑龙江地区乡土意识变迁及乡土教材特点阶段解析

        (一) 黑龙江地区近代乡土意识萌动及乡土志特点

        (二) 黑龙江地区近代少数民族乡土意识变容

        (三) 黑龙江乡土意识的现代化路径

        (四) 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之立体透视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教材实践在“场域——生存心态”的错位

        (一) 乡土意识的历史位移

        (二) 乡土意识的空间位移

        (三) 社会场域的合力制约

第二节 乡土教材的现代性选择

    一、目标价值的重新定位

    二、内容的选择与建构

    三、课程开发体系的适度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文章摘要:研究乡土教材发展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空间与时间组合发展的问题。中国百年乡土教材的发展,正是养成乡土爱启发爱国心的教育,将人的体力、智力和德性融合复归回教育。当世界——国家——乡土的现代时空观念确立之后,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家乡,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国家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解答,关系着民众对国家、家乡的认同,更关系着对中国谋求富强的大计。乡土教材是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产生和发展有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能够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很多启迪。今天,国家成为书写的权威和中心。作为教科书形态之一,乡土教材成为多元化现代社会发展的结点之一,表现在:从书写形态上来看,乡土教材呈现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表达形式;从存在意义上来说,其发生发展本身即一种关于文化的实际运作方式。在历史意义上,乡土意识、乡土教材与社会背景中的象征性权力之间是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一定是在历史与政治的脉络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本研究指出乡土教材的研究应该转向——即乡土教材是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文化书写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指涉的符号与标码:其研究焦点不仅落脚于文本解析,而在于对书写本身与意识洪流之间、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互动。借助布迪厄“实践的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本研究将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定位为:被社会结构化了的文化资源与掌握权力的书写主体之间,能动者的、情境性的遭遇。这样看来,不管看起来是多么普通、陈旧甚至简陋,每一本乡土小书都被雕刻上社会结构的印记,他们既表达了彼时的社会结构,又促成了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本研究尝试将“乡土意识”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研究20世纪中国边疆省份社会变迁、教育发展的有效范畴及解释工具,通过对黑龙江乡土意识的梳理、乡土教材的文本解读阐述并探讨如下问题:1.阐述自清末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乡土志)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全过程、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地方教育内容;2.总结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原著少数民族和外来迁移族群认同的影响路径;3.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与乡土教材关系的立体透视;4.分析黑龙江乡土教材与乡土意识变迁的互动关系;探讨乡土意识变迁与文化自觉的关系5.乡土意识是否可以成为阐释社会变迁本土“现代性”历程的研究路径;6.乡土教材的发展定位,明晰乡土教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指向人群。黑龙江百年乡土意识演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地域身份与国民身份结合、乡土情怀与国家复兴紧密联系。乡土志的产生就是与爱国思想、疆土意识与国民构建紧密相连,新式教育内容、民众的乡土意识同地方的乡土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的结果;第二,列强入侵引发的民族精神觉醒同传统的文化心理结合起来。抗战读本与解放区读物就是作为抗日民族精神的汇集地以及满足乡村民众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教育工具,时刻彰显着国家意志;第三,民众自身利益及乡土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民主建设时期,“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及“北大荒精神”深刻内含于农民识字、文化技术读本以及地方教育系统自编的乡土教材中;第四,少数民族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表达认同。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原文化呈现碎片化之后,面对身份的失落与焦虑,走上了寻找传统的文化符号作为认同表达的文化自觉之路。民族文化课程以及校本教材的大量开发正是少数民族乡土意识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概言之,黑龙江乡土意识正是通过乡土教育的缓慢孕育,经通过国民教育的迅速整合,通过爱国主义逐步发酵,通过文化自觉来表达民族认同。当前乡土教材发展面临窘境的本质在于实践活动在“场域——生存心态”关系中出现错位,即没有正视乡土意识在现代性教育中历史与空间的位移。本研究指出乡土教材可以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内容的重构以及课程开发系统的拓展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分析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1.乡土意识反映地域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2.社会场域及乡土意识变迁是乡土教材发展兴衰的主要动因;3.乡土志产生于国家政治需要,是国家意识的投射;4.现代乡土意识是地域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整合;5.乡土教材的发展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6.乡土教材可以成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7.乡土教材是区域群体利益诉求的媒介之一;8.乡土教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学校教育的平台;9.目前的研究与关注,存在对乡土教材功能的误解和过度解读。书写乡土,并不是为书写而书写,而是要通过乡土知识的书写及其传播,加深对于乡土之认识,加强对于乡土的认同,最后促使人们以饱满之感情投入到乡土、国家的建设之中。已经具有这样认识和观念的知识群体在乡土书写时,有意识地从世界——国家格局中寻求乡土的位置,正是对这一课题的主动解答,使得近代不同地域的知识群体在文化自觉中构建乡土认同,同时也在乡土认同中寻找国家认同。虽然过程崎岖、高低起伏,但却不能忽视新形势下借助乡土书写和对“乡土意识”梳理的历史教育来重建中国人时空观及其责任感的努力。


文章来源:《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ljjyxyxb.cn/qikandaodu/2021/1016/763.html


上一篇:民族学论文_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第六届会员代
下一篇:外国语言文字论文_服饰在英语习语中的意义分析